我的朋友高舉大旗:“我可以不談戀愛,但是我的‘CP’必須在一起!”這句話似乎是每一位“嗑學家”嚴守的“嗑研準則”。
“嗑學家”是什么人?
網絡詞匯CP是Coupling的縮寫,意為配對,現多指金童玉女?!班綜P”指強烈喜歡并支持情侶?!班緦W家”特指“嗑CP”的人。因為“嗑學家”往往要運用自己強大的想象力“腦補”情侶互動間的細節,因此他們往往會體驗到快樂和滿足,甚至會上癮。正如某網友說:“看別人談甜甜的戀愛,比自己談還快樂!”
“嗑CP”為何快樂?
幾十年前,研究者偶然發現,猴子看到研究者拿食物時和猴子自己抓取食物時,猴子腦中的同一組神經元被激活,也就是說,看別人做事情和自己做事情享有共同的神經基礎。通俗來講就是,看到你干什么就好像我自己干了什么。研究者把這一神經元命名為鏡像神經元。
科學家認為,人類大腦具有把親身感受和他人體驗聯系起來的能力,同樣,我們在加工他人情緒時可以激活自身情緒相同的神經回路,這也就解釋了為什么當我們觀看別人快樂地戀愛時,自己也會源源不斷地分泌多巴胺,就好比自己在談戀愛。
“嗑CP”的你其實在自我防御
越來越多的年輕人產生了戀愛焦慮癥,不愿墜入愛河,而是靠“嗑CP”來體會愛情。其實,在“嗑CP”的過程中,我們啟動了自我保護的防御機制。
你是不是覺得自己“嗑的CP”就是自己理想中美好愛情的樣子?他們性格互補、相處模式舒服、身高匹配……看到他們,就感覺自己心中理想的愛情實現了。這個過程體現了自我防御機制中的投射,也就是將自己的內在價值觀轉移到他人身上。
你是不是覺得自己談戀愛有許多風險?比如可能被心儀的人拒絕、可能會和對象吵架,可能會付出許多時間和精力……而“嗑CP”時你就是一個看客,似乎可以規避戀愛的痛苦和折磨。這一過程體現了自我防御機制中的轉移,也就是將對某個對象的情感、態度或欲望轉移到另一較為安全的對象上。
你是不是覺得看其他人談戀愛時自己也會滿足并幸福?該過程體現了自我防御機制中的替代性滿足,也就是自己因某些原因達不成某些目標時,改以采取其他方式來彌補。
當然,CP雖甜,但也不要忘記現實生活的美好,虛擬時間的糖果只有在品嘗的那一刻是甜的,愛情的酸甜苦辣仍需親身體驗。生活除了相互依偎的美好還有彼此陪伴的踏實可靠。對戀愛的向往,對甜蜜的憧憬希望也是我們每個人重遇生活美好的源源動力。
本文來源于網絡,如果侵權立刪,操作:浩宇科技,如若轉載,請注明本文地址:http://www.czddsyyq.com/gedi/759548.html